每逢五月股市就會崩跌?
華爾街的五月魔咒「Sell in may」,真有其事?
每年到了五月,華爾街的一句古老諺語,總是讓投資人心驚膽跳。
沒錯,那句諺語就是「Sell in may and go away」,意思是五月就是賣股走人的時刻,這後面還有另一句諺語「But Remember to Come Back in September」,也就是說別忘記在九月時把股票買回來。
這兩句諺語想表達的是,股市在每年接近五月時,就會開始走弱,但接近九月後又會回升走高。
然而,有不少粉絲問我,如果把這兩句諺語,當成交易策略用在股市上,是不是真的能獲利呢?
其實,他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為什麼呢?
接下來就和大家介紹,「Sell in may」的由來,以及它的可信度有多少。
首先,「Sell in may」是從哪裡出現的呢?
「Sell in may and go away」這句話最早能找到的出處是在 1964 年的《英國金融時報》,據說當時的投資者是因為在春夏季的炎熱環境中,手持股票在證交所櫃檯前做買賣,會讓他們心浮氣躁,只想盡快避暑或度假,進而留不住手上的股票,最終造成股市下跌。
畢竟當時的人們下單沒像現在這麼容易,他們會這樣也是情有可原。
當時的投資者們,在五月把股票賣掉後,接著時間來到九月,進入秋冬季後,因為天氣轉涼,覺得腦袋比較靈光,才又把股票買回來。
這就是「Sell in may」的諺語的由來。
時間拉回現代,過去和現代的進出場原因已經完全不同,現代的5月是大多數公司的財報發布時間,所以很多股票會因為公司財報亮眼,反而利多出盡,又或是因為財報不佳而讓股價下跌。
或者,大多數公司也會在五月或六月發放股息,這也會讓股價下跌,這就是許多投資者會在五月時出場的原因。
再來,9月就是美國第四季消費旺季的開始,根據統計1990 年到2017 年,標普500 指數第四季平均漲幅為4.98%,表現為一年四季之中最為突出。
因此,投資者們大多會選擇在9月時進場,等待下個波段的高點出現,並且,投資者們會把五月下跌和九月後開始上漲的現象,稱為「Sell in may」效應。
然而,在現今的股市中,實際情況真的是如此嗎?
接下來我們透過歷史統計就能明白,「Sell in may」策略到底可不可行?
我們先從漲跌的機率來看。
「Sell in may」指得就是5月會下跌,我們以美國S&P500指數做統計,結果發現20年內僅有7次下跌,下跌機率為35%,再來看看台灣加權指數,20年內下跌10次,下跌機率為50%。
如果單看下跌機率的話,並不符合「Sell in may」效應,但下跌機率並不等於漲跌幅。
既然漲跌機率不夠準確,那麼,我們接著來看最能代表股市的漲跌幅走勢吧。
下方這張圖是S&P500和台灣加權指數20年來的月平均漲跌幅,很顯然的,我們能看到接近5月時,美台的股市跌幅同時擴大,並在5月過後3~4個月的走勢以偏弱居多,然而到了9月後,盤勢開始由跌轉漲。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這20年來從5月到9月這段時間,就是一整年中,股市最低迷的時候,這種狀況非常符合「Sell in may」效應,更令人驚訝的是,其他國家的股市數據,也同樣有這種現象發生。
從歷史數據的驗證,我們發現「Sell in may」確實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我們在5月時買入避險資產,接著到9月後再買進風險資產,應該會有不錯的獲利。
總之,雖然「Sell in may」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你也不能把它當做是投資的唯一策略,畢竟在股市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的獲利,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內。
例如,過去曾在9月附近出現的「2011 年 8 月的美債風暴」,還有「2015 年 8 月的中國股災」,還有「2018 年 10 月的貿易戰風暴」,這些國際級的利空,都讓股市在地上爬了半年左右才有好轉的跡象。
假如當時有人根據「Sell in may」的策略進場,那麼他就很有可能在這幾波股災中,被直接畢業。
因此,股市中真正能讓你獲利的,不是各種諺語魔咒,而是自己努力練功做功課,和長期累積下來的的知識和經驗,千萬不要沒做功課就抱著僥倖的心態入市,即使你僥倖有幾次成功獲利,但只要一次不小心翻船,你就很有可能賠上身家,甚至是整個人生。
那麼,今年2021年5月「Sell in may」魔咒是否會重演?
接下來操作美股的策略又是甚麼?
剛好,這個主題就是,我們近期推出新方案「國際市場深度解析」的第一篇付費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們對今年五月美股更深度的解析。
【國際股市深度解析】FINRA融資急增,美股這次難逃Sell in May魔咒?
https://www.pressplay.cc/link/394C6D2B2A?oid=BF980C1F0C
 網紅的藏寶箱
							網紅的藏寶箱